被 AI 分掉精力的数学天才陶哲轩,论文被拒了

近日,菲尔茨奖获得者、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讲述了其最新论文被投稿期刊拒绝的过程和感受,随后引发了种种热议。

被 AI 分掉精力的数学天才陶哲轩,论文被拒了

原标题:被 AI 分掉精力的数学天才陶哲轩,论文被拒了
文章来源:AI前线
内容字数:9402字

菲尔茨奖得主陶哲轩被拒稿引发的学术界讨论

近日,菲尔茨奖获得者陶哲轩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论文被拒稿的经历,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热议。这篇文章将总结此次的要点,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问题。

  1. 陶哲轩的拒稿经历及反思

    陶哲轩坦言自己被拒稿是常事,并以此为例,指出学术界普遍存在“成功偏见”,即人们更倾向于发表成功案例,而忽略失败的经验,这可能导致“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加剧。他分享了两次被同一期刊拒稿的经历,第一次因未完全解决猜想,第二次则因只是对之前的epsilon loss做了改进而被拒,这引发了人们对期刊评审标准的质疑。

  2. 期刊审稿机制的争议

    陶哲轩的经历引发了对学术期刊审稿机制的讨论。一些网友批评审稿人的选择和评审过程存在偏见,认为审稿人也会带入个人观点,而期刊在选择审稿人方面不够谨慎。有人建议采用双盲审或更严格的审稿流程,以减少偏见的影响。也有人提出了一种多层级审稿机制,以根据作者资历和论文质量分流审稿,但该方案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可能导致论文陷入无限修改循环。

  3. 渐进式成果的价值与认可

    陶哲轩被拒稿的经历也引发了对渐进式科研成果的讨论。一些网友认为,期刊过于注重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忽略了渐进式成果的累积价值。他们建议,对研究人员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其整体贡献,而非单篇论文的发表情况。这不仅能激励合作,也能促进科研的持续发展。

  4. 陶哲轩对AI的关注

    除了数学研究,陶哲轩也积极关注AI领域,并在IMO 2024上发表了关于AI与数学的演讲,并与OpenAI高管探讨AI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他参与了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组,显示了他对AI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视。

总而言之,陶哲轩被拒稿引发了学术界对期刊审稿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以及AI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如何改进审稿流程,更公正地评价科研成果,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辅助科研,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AI前线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面向AI爱好者、开发者和科学家,提供大模型最新资讯、AI技术分享干货、一线业界实践案例,助你全面拥抱AIGC。

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