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离 “量子互联网” 又近一步!牛津大学证实分布式量子计算可行性

Grover搜索算法运行成功率71%

Nature:离 “量子互联网” 又近一步!牛津大学证实分布式量子计算可行性

原标题:Nature:离 “量子互联网” 又近一步!牛津大学证实分布式量子计算可行性
文章来源:量子位
内容字数:5919字

牛津大学实现确定性量子门传送:量子计算迈向新里程碑

量子通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在两米距离上实现确定性量子门传送,保真度高达86%。这项研究为大规模量子计算和量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1. 分布式量子计算的需求

    大规模量子计算需要更高效的方案。分布式量子计算(DQC)通过光子网络互联,可在不损害性能或量子比特连接性的前提下执行大型量子电路,成为理想选择。量子门传送(QGT)技术是DQC的关键,它可以在网络中的量子比特之间共享远程纠缠,实现全互连的逻辑连接。然而,之前的QGT技术缺乏确定性和可重复性。

  2. 突破:确定性量子门传送

    牛津大学团队的突破在于实现了高保真度确定性量子门传送。他们设计的传输链路,成功率达71%地运行了Grover搜索算法,这是首次实现由多个非局域两量子比特门组成的分布式量子算法。

  3. 核心思路:利用量子纠缠

    该研究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两个相距两米的捕获离子模块(分别称为Alice和Bob)分别储存一个88Sr+离子(网络量子比特)和一个43Ca+离子(电路量子比特及辅助量子比特)。通过交换光子建立Sr+离子之间的远程纠缠,再利用此纠缠作为量子信道,结合局域操作和经典通信,将逻辑门操作从一个模块“传送”到另一个模块。

  4. 远程纠缠的建立

    通过激光激发Sr+离子并收集单光子,利用Bell态分析器进行Hong-Ou-Mandel干涉,实现纠缠交换。实验中,平均7084次尝试即可成功建立一次纠缠,远程纠缠态保真度达96.89%。

  5. 模块内的局域操作

    利用Raman激光脉冲,在Ca+电路量子比特和Sr+离子之间执行局域CZ门操作,实现受控相位门,局域纠缠保真度超过99%。

  6. 离子测量和经典传送

    对Sr+离子进行测量,并通过经典信道交换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对Ca+电路量子比特执行条件单量子门操作,完成逻辑门传送。经典信道采用TTL信号线,延迟仅为25ns。

  7. Grover搜索算法的成功运行

    该团队构建了基于量子门传送的分布式量子线路,成功运行了Grover搜索算法,不同目标状态的成功率达71%。

  8. 实验结果

    传送CNOT门的保真度为86.2%,iSWAP门为70%,SWAP门为64%。量子存储过程保真度高达98%以上。

  9. 意义

    这项研究是量子计算的重大里程碑,虽然不同于科幻中的“传送”,但它使我们更接近实用的量子网络,为大规模量子计算和量子互联网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量子位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追踪人工智能新趋势,关注科技行业新突破

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