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撤退时,雷军选择了。
原标题:中国的特斯拉就是小米
文章来源:爱范儿
内容字数:5868字
小米造车:一场教科书级的战略投资
本文讲述了小米汽车如何在短短一年内实现突破性增长,并最终推动小米集团市值突破万亿港币的故事。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小米造车并非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投资,其成功源于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独特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小米SU7的成功:保值率与销量突破
小米SU7 Max创始版以28.88万元的价格被迅速售出,二手保值率极高,仅亏损不到4%。这不仅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直接推动了小米汽车销量跻身新势力前五,月销量超过特斯拉Model 3。这标志着小米成功撕掉了“性价比”标签,并为其品牌溢价奠定了基础。
雷军的豪赌与执行力:全生态战略
面对其他手机厂商造车热潮的冷却,雷军选择“”,三年百亿投入,230天交付10万辆,月产能突破2万辆,展现了其强大的执行力。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之上,从激光雷达到电池再到芯片,小米的投资触角深入汽车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如同特斯拉一样掌握了造车的命脉。
资本市场的狂热:生态价值的升维
小米股价一年暴涨234%,市值突破万亿港币,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认可。与特斯拉“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的策略不同,小米的生态粘性使其能够通过手机、汽车和智能家居的联动,创造指数级增长的价值,这种生态优势是特斯拉所欠缺的。投资者看到了小米更宏大的图景,而非仅仅是传统车企的估值模型。
产能挑战与用户忠诚度:饥饿营销的成功
面对爆发式的销量增长,小米承受着巨大的生产压力,交付周期较长。然而,这并没有影响用户的忠诚度,反而催生了一种“饥饿营销”的效应,用户愿意为等待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这体现了小米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也印证了其强大的战略定力。
小米造车的战略意义:重构智能出行
小米造车不仅仅是业务扩展,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性投资。它不仅带来了财务上的突破,也实现了品牌升级,从“性价比手机厂商”转型为“科技生态巨头”。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重构了智能出行的游戏规则,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成为“中国版特斯拉”。
总而言之,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战略规划、强大执行力以及对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精准把握的结果。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不仅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爱范儿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