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学问好?就是文章发得少!

什么叫做学问好?就是文章发得少!

原标题:什么叫做学问好?就是文章发得少!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内容字数:13785字

关于学问与学术研究的思考

本文探讨了学问研究的多种视角,以及如何在时代风气和体制约束下保持学术性。

1. 学问研究的多种理解

作者认为,对学问的理解决定了研究方向和成果。理解为服务社会现实,则古为今用的研究才被重视;理解为解释历史和寻找规律,则偏窄的研究会被视为小趣味;理解为追求思想、理论和规律,则单纯的考据会被批评为“考证至上主义”。不同学者对学问的理解差异巨大,例如,有人推崇“远求海外珍藏本”,有人则主张“读已见书”;有人强调“新材料”与“新问题”,有人则提倡“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这些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 考据与义理的结合

作者以戴震和陈寅恪为例,阐述了考据与义理结合的重要性。戴震通过训诂考据,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陈寅恪看似琐碎的研究(例如杨玉环的之身),实则关涉到李唐王室的血统、习俗和文化问题。然而,考据与义理的完美结合并非易事,是极高的学术追求。

3. 学术研究的性和功利性

作者指出,学术研究应具备性,不应过度追求社会功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与学术研究的本质相悖。真正的学者应拥有悠游容与的闲心、非功利的素心和对美的鉴赏力。作者以项楚教授为例,说明即使是埋头于看似琐碎的校注工作,也能在不经意间为国家争光。

4. 学术研究的标准与现状

作者认为,好的学问需要智慧、灵性、识见、个性、广博的阅读和勤奋的努力。当前学术界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术生产的模式化和规模化,导致学术质量下滑;“好读书不求胜解”变成“不读书好求胜解”,学者急于求成,忽视学术积累。作者引用程千帆先生的观点,指出前辈学者重视学术积累,不以发表论文为目的,这与当今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5. 对学术评价机制的建议

作者批评了当前量化考评机制的弊端,建议学术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反向量化管理,限制学者发表文章的数量,以提高学术质量。

总而言之,文章呼吁学者应保持学术性,重视学术积累,避免急功近利,追求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并对当前学术评价机制提出了改进建议。 文章强调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其本身,而非仅仅在于其社会功用。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致力成为权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体和前沿科技研究机构

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