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pt的尽头,居然是MBTI。

Prompt的尽头,居然是MBTI。

导读: 想要与大模型进行高效对话,或许不再需要复杂的指令。一篇引人入胜的AI交互技巧被揭示:赋予AI特定的人格标签,如MBTI类型,便能激发其强大的“解压”和“展开”能力。这一新颖的视角,不仅为AI交互带来了性的简化,更意外地将我们引向了对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常常被要求用精细、冗长的指令来引导大模型的工作。然而,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正如一本探讨“定位”和“用户心智”的厚重著作,能将复杂概念压缩至一个核心词汇,我们在与大模型的对话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压缩”与“解压”的奥秘。

人格标签:AI交互的“一词解压法”

作者通过与Claude的互动,体验到了一个词语激活巨大信息量的神奇效果。例如,当输入“尼采的生命意志”时,Claude便能立刻展开深入的讨论,仿佛直接调取了书中庞大的章节内容。这种“一词解压”,便是对信息进行极致压缩的体现。而如今,MBTI,这个在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人格类型指标,被发现是AI理解“人格”这一复杂概念的“终极压缩包”。

当我们向AI输入一个MBTI类型时,它并非简单地模拟,而是瞬间“解压”出人类历史上无数种思维模式、行为逻辑和语言风格的统计学总和。这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压缩形式激活AI深层能力的方式。

Prompt的尽头,居然是MBTI。

组建“AI团队”:性格互补的智能协作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人格标签的运用并非局限于模拟单一角色。我们可以巧妙地构建一个由不同MBTI类型AI组成的“团队”,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想象一下,在产品策划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可以组建一个性格互补的AI协作团队。

第一步:创意迸发,集思广益

首先,我们可以引入一个“ENFP(竞选者)”类型的人格AI。它将扮演团队中精力充沛、脑洞大开的创意总监角色。只需简述需求,它就能迅速生成百余个充满想象力的产品名称、宣传口号、核心玩法乃至病毒式传播策略。尽管其中大部分想法可能不切实际,但其热情洋溢、富有感染力的输出,为后续环节奠定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第二步:严谨落地,逻辑筛选

接着,我们需要一个“ISTJ(物流师)”类型的人格AI。它如同团队中最严谨、最靠谱的项目经理。将ENFP生成的创意清单交给它,ISTJ会立刻启动Excel表格,冷静地审视每一个想法。它会刨根问底地提出预算、开发周期、技术可行性、潜在法律风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效地过滤掉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从剩余的少数可行方案中,它将规划出一条最稳妥、最清晰的执行路径,并附带详细的甘特图和风险预案。

Prompt的尽头,居然是MBTI。

危机公关的“AI智囊团”

这种人格驱动的AI协作模式,在应对棘手问题时尤为奏效。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西贝与老罗”为例,我们可以为西贝组建一个高效的AI危机公关团队。例如,由“ENTJ(指挥官)”担任总指挥,负责整体战略部署;由“INFJ(提倡者)”来执笔撰写感人至深、富有同理心的道歉声明;而“ISTP(鉴赏家)”则可以深入一线,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通过根据具体任务需求,灵活匹配不同MBTI类型AI的独特天赋,我们得以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基于天赋的、可塑且组合的智能协作。这无疑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

从AI到人性:殊途同归的探索

在深入研究AI的交互机制的过程中,作者意外地发现,我们最终又回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过往,人类通过观察和总结,催生了荣格心理学、大五人格等理论。而现在,我们通过与AI的互动,是否也在无形中催生着“AI心理学”的萌芽?这一现象,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蝉镜AI数字人

相关文章

蝉镜AI数字人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