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硅谷AI新星聊了一圈后,我们发现了中美创业的不同,以及突围点
2025,中国创业者如何在海外拿融资?
原标题:跟硅谷AI新星聊了一圈后,我们发现了中美创业的不同,以及突围点
文章来源:Founder Park
内容字数:17391字
中美AI创业者差异与中国团队全球化突围路径
本文总结了锦秋基金在硅谷举办的“Scale With AI”活动以及后续线上交流的要点,探讨了中美AI创业者在技术、商业模式和融资环境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中国创业团队的优势及全球化突围路径。
硅谷之行的新发现
参与者在硅谷之行中感受到了美国物价上涨、多元文化氛围以及AI技术发展趋势。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成熟应用令人印象深刻。在技术方面,预训练模型的边际收益递减,高质量数据和强化学习成为新的关注点;视频模型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具身智能仍处于早期阶段。此外,大厂正转向更扁平化、更敏捷的组织模式。
中美AI创业者差异
中国创业者在用户体验设计、用户运营和增长方面更具优势,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积累的经验。技术差距正在缩小,但中美在To B和To C领域的侧重点不同,美国To B市场更成熟,中国To C市场更具活力。中国团队更注重商业化落地和快速迭代,而美国团队更关注前沿技术探索和长期研究。
具身智能与Agent实践路径的异同
硅谷更关注“Vertical Agent”,注重工作流自动化;中国则更注重从具体场景和行业需求出发,发挥产业链优势,从硬件本体切入,先实现商业化再进行模型训练。中美在具身智能研究重心和应用路径上存在差异,美国更注重硬件和“世界模型”构建,中国更注重应用落地和快速迭代。
AI-Native产品的定义和团队变化
AI-Native产品核心体验围绕生成式AI构建,AI占比高,人只在关键节点介入。AI原生应用会是未来的重点方向。AI可能导致团队规模缩小,但并非所有岗位都能被替代,需要根据行业和商业模式具体分析。AI与真人服务大概率会并行存在。
从“Copy to China”到“Born for Global”
中国AI创业者正从“Copy to China”模式转向“Born for Global”。海外创业需根据目标市场选择团队建设策略,核心研发和生产可以放在国内,降低成本并利用国内成熟的体系。海外融资策略方面,建议先在国内或华人基金融资,再利用数据证明价值,吸引海外投资。
总而言之,中国AI创业者凭借其在用户体验、商业化落地和快速迭代方面的优势,具备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潜力。抓住AI-Native的机遇,合理规划团队和融资策略,中国创业者必将在这场AI产业中脱颖而出。
联系作者
文章来源:Founder Park
作者微信:
作者简介:来自极客公园,专注与科技创业者聊「真问题」。